与自己和解,和生活同归于尽——《七月与安生》影评

学生时代看过这部电影的原作小说,当年就对这种矫情的都市爱情网络小说不感兴趣,看过之后除了作者的名字什么都没记住,加上年代久远,现在更是对这种一看就是撕逼预备役的所谓国产青春片敬而远之。如果不是因为偶尔看到了一个豆瓣上关注了挺久的直男影评人的推荐,我是绝对不会去看这部片子的。既然直男影评人也能够看下去这部明显是女性向的青春片,那说明至少在剧情或者表演或者主题上,有一些能够超越性别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的优点的吧。


看到片头出现陈可辛的名字我差点就起身走人了,想到原著小说作者这几年的风格进化,我还是硬着头皮坐回来,给了这部影片更多耐心。


片子不算短,将近两小时;剧情也不能算复杂,尽管对女性向电影不感兴趣以及看这种非动作大片时就热爱抓紧时间玩手机的观众来说,这个片子的多线剧情不那么容易理解;甚至影片风格也似曾相识:性格对立的双女主交错的人生轨迹总会让人想起双生花这样的片,细腻的钢琴配乐和干净的光影画面颇有花与爱丽丝这样日系青春片的气质,片尾明明白白地写上了感谢岩井俊二先生,既尽了后辈导演对同行前辈的谦恭礼仪,又避免了时下流行的关于致敬借鉴还是抄袭的争执撕逼。



感谢社交媒体上诸多毅然承担了鉴屎功能的影评人,我成功规避了至少90%的国产青春片和80%的女性向国产片,最多的精神伤害就是在不小心点开了收钱营销号的微博之后,被其中三观感人的国产片金句雷那么几下而已。看完之后我只觉得这部片子的包装实在配不上本作的靠谱和诚意,且不说9月14号上映这个日期在海报上大字标出“914就要撕”的宣发人员是不是竞争对手派来的黑,目前可以看到的各类宣传,最常见的对于这部片子的剧情推荐点,除了撕逼就是撕逼。而片子本身的质量大大超过预期,甚至可以称为很不错:以电影的标准来看,它值3星半到4星,以国产电影的标准来看,它值4星半到5星,而以女性向国产青春电影的标准来看,它至少值10星——不抄袭值5星,主体剧情通俗而不下作6星,多线叙事清晰易懂7星,音乐剪辑摄影化妆服装贴地气8星,演员表演好顶赞9星,作为偏文艺气质的国产青春片和小妞电影居然几乎完全不尴尬,10星。


国产青春电影尴尬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背景设置,太多号称发生在现实世界然而完全不接地气的片子充斥市场。前几周有一条转发量很高的微博让很多人有共鸣,那条微博吐槽了国产影视剧尤其是青春题材的剧里假大空的布景,毕业刚工作手头不会太宽裕的女生就租得起宜家样板间一样的新公寓,父母见儿媳女婿的温情家庭聚会厅简陋得堪比经济酒店提供的商务办公间,女主角的床铺一丝褶都没有平整得如同床具店的展示样品,还有那不知道是纸板还是新木头拼出来的丝毫没有烟火气的街头面摊…这些完全在糊弄观众生活经验值的雷点,七月与安生都完美闪避,就算不以青春爱情片的标准来看,这也是一部质量很不错的国产电影,其中的布景随便截一帧就可以教上述那些所谓的青春片如何做人:90年代中小城市居民小区灰色水泥外立面的矮楼,普通人家里贴着白色方格瓷砖的洗澡间,铁条折叠防盗门的小卖部,学校门口热气腾腾的小吃摊,七月结婚那天波浪横条窗格外贴的红色喜字,即使剧情转到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也有操着沪语的阿姨接待开房的几十块一晚的简陋小旅店,冬天里要烧炉炭倒痰盂的平房……平常又写实,不够完美,但够真切。


值得夸奖的还有角色的妆容和服装的细节把控,具体说来就是对原作小说完全不接地气的过于文艺的细节描写的成功入土移植。毕竟电影不是小说,一部具有浓厚文艺气质的短篇小说可以改编成台词文绉绉到几乎要让观众发笑的舞台剧,但作为一部号称表现女性成长的电影,则必须植根于现实,让生活的土壤来滋养文艺的花朵。在小说中,单亲家庭出身的安生明明不被疼爱,却有一个母亲给的有着华丽衣橱和配备女佣的豪宅,安生选择了广告设计专业,小说中对其工作的少数描写之一就是让她在广州的艳阳下在高楼上用刷子画广告。电影则在没有原作者安妮宝贝的参与下对小说进行了大幅度的接地气增加真实感的修缮:主角初中十分内地特色的土气运动校服,安生进入美容技校之后换的并不适合她年龄的烫卷发型,本作直男担当的家明在北京工作时穿着的十足老干部气质的异色袖深色夹克,相比其他明明自称折射现实却完全架空的国产片青春片,这些精准的细节将日常生活的琐碎真实感细密地投射在电影荧幕上,让人毫无障碍地沉浸在影片塑造的氛围中,这里面所有的角色,以及他们生活的空间,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熟悉的同类和原型。


点着看了一下安妮宝贝的微博,作为一部热映电影的原作和编剧她的宣传真算挺安静的了,她有句话我觉得可以拿来安利这部电影,感情本身是没有错的,但你得知道盛放这种感情的容器的界限。至少在文艺作品中,我们都太习惯于用闹剧般的撕逼去套人际关系,仿佛死了都要撕不淋漓尽致不痛快撕到沸腾才精彩,但一个社会人的所有举动,绝大多数总出自于各种利害的考量和情感的羁绊,道德情义总是要的,一个正常成年人,不会不懂克制的必要,这些约束铸成了生活的形状,也是艺术灵感的来源。虽然有着撕逼劈腿这种劲爆到很容易流于低俗的剧情设定,然而七月与安生非常可贵地体现出了国产片里极其稀缺的美德:“克制”,这是一种很难描述的特性,大多数人一定非常熟悉某些劣质国产片里才有的套路:失真到让人发笑的故事设定,演员浮夸的肢体动作,泛滥到无节制的感情表达,尖锐突兀的台词,莫名其妙的剧情发展,被以上设定表演和台词炮轰到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的人际关系……到处都体现着把观众当弱智恨不得把所有感官刺激都一把糊你脸上的傲慢。举几个例子,安生决定乘上火车离开家乡去外地闯荡,七月原本还在伤心地追车送别,然而火车开动了,拉住七月挽留的手时安生的衣领口掉出原本应该在家明脖子上的护身玉观音,七月并没有对这个好友居然在自己脑补中抢夺了男友破口大骂,演员通过眼神变化分别表达出了最害怕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以及我们之间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我怎么能对不起朋友的坦荡;七月与安生后来去上海游玩,二人因为社交观念差异在酒吧里骂了一架,但二人终究还是朋友,气话过后回到宾馆房间,安生还是给七月留下了房费。这些在略有人生经验的观众看来都是真实的——分歧归分歧,朋友的情面还在,哪能说撕就撕,现实世界的朋友闺蜜们乃至普通交情的人际关系,大多数不都如此么。


为了写这篇影评去找了七月与安生的原作小说来看。不得不说安妮宝贝十分幸运,当年她那些感性意象大于实质内容的情感故事收获了一批远比现在宽容的追随者,而这篇现在看来青涩又矫情的爱情短篇故事在十几年后居然还有幸遇到了一组不能再对的创作者和演员。这部片子能够成功,最大的功臣无疑是编剧。剧本也好小说也好,说到底还是人生阅历的拼搏。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能够成功,最重要的改动是安生的性格和七月的结局,小说中安生的表现在现在看来必然是要被扣上xx婊的帽子的,七月的性格造就的结局也扁平到无趣,但在电影中,七月用另一种方式实现了灵魂的自由,安生也不再是那个为了追求爱情而背叛朋友几乎看不出那些丰富的人生阅历都积累在哪的小碧池。



比起作品本身,我一直对作者本身的进化路线更感兴趣,这里无意探讨创作者的人生经历,虽然并不喜欢安妮宝贝的故事,但我对她的印象之所以一直不差是因为,即使是早期形式大于内容的情爱主题,她也在混沌的爱情迷局中更倾向于深入内心的自我探索,文字也一直保有形式上的美感。总的来说,这种不浮躁的态度虽然在某些人看来也算是某种装x,但并不让我讨厌,甚至还有些钦佩,毕竟在如今喧嚣的环境下,有足够沉得住气的自我灵修的自觉,实现内心的成长和质的飞跃,总归很值得学习。


国产片最大的尴尬,除了剧本以及上述的纯技术问题,也来源于演员同样千疮百孔的苍白演技。老实说,在看片之前,我不认识马思纯,对周冬雨的认知也仅限于山楂树,然而这部片子的两个女主角用演技互飙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演员就该这么演电影就该这么拍”的痛快,周冬雨实在适合安生这个小太妹,我甚至觉得她用演技丰富了这个在剧本中可能原本并没有如此充实丰满的角色,而马思纯也以静制动,用不同于“外放型”周冬雨的积累和爆发,演出了让我信服的为恋爱神采奕奕的女高中生到循规蹈矩的银行职员再到恬静母亲的转变。双女主的演技和气场太有力,看完片子我几乎理解了吴君如说的“看完片子觉得自己仿佛刚入行”的感慨。至于男主,首先要夸一句选角着实不错,外形颇似新晋男神彭于晏,就算穿着土气的高中校服也难掩挺拔英俊的气质,某几个垂眼低头的瞬间那眉眼又有点像陈坤,穿上老干部品味的毛呢夹克,又是个如假包换的现实世界里被琐碎生活磨损到浑浊无趣的直男……至于演技,夹在两个演技爆棚的女主中间还没丢分,已经足够值得表扬了。



(以下剧透预警)


电影剧情并没有太多新意,沪漂女青年李安生在地铁里偶遇同龄旧识苏家明,在家明的追问下,影片以现实时间交织旧事回忆的方式揭开了一部名为七月与安生的网络连载小说背后一对交情甚笃的闺蜜真实人生的轨迹记录。两个女主角的友谊始于初中,性格跳脱不羁的安生在开学时的军训上结识了看起来乖巧顺从的七月,七月有个寻常安稳的美满家庭,父母对安生这个女儿的朋友的欢迎和接纳,让无缘享受家庭关爱的安生感受到了来自安定生活的温暖。两个女主角有着看似截然不同的经历与性格,两小无猜的纯洁友谊为她们俩建立起了互相关爱又暗自憧憬的情感羁绊。七月爱慕的苏家明的出场,为二人原本坚不可摧的友谊带来了微妙的暗流,性格决定命运,自认无福享受安稳人生的安生为了追寻自己的人生,也为了逃避对好友的男友的爱慕之情而选择浪迹天涯,过上了“坏女孩”的生活,性格柔顺保守的七月则在学业结束后回到了家乡,在银行谋得了一份无趣但稳定的工作,但就在她按部就班遵从父母要求与家明结婚当天,新郎却不见踪影……


即使砍掉结局的20分钟,这也是一部足够合格的清新系青春片,然而全片剧情的转折和精华就在这最后20分钟,在观众以为两个女主角可以就此轻盈地飞翔在友谊的蓝天下沐浴在幸福的阳光里时,女儿的出现搅动了这剧中剧浮影般的脉络,小萝莉和家明一起,促使安生吐露出七月另一个潇洒的结局。最终,影片以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方式完结,为两个女生的人生在本作时间线内画下了完结的句点,而众人眼中的乖乖女七月,则以只有安生知道的方式,永远活在了两个人共同构建的美好世界当中。一部剧情简单的女性向青春片,居然能如此别出心裁地勾画出同一对女主角三种不同的人生,简直有种买一送二的惊喜感。


因为性格和人生经历的差异,我从来就无法对“和闺蜜爱上同一个男人怎么办”这种女生终极撕逼命题产生任何代入感,好在片子拍得很有真实感,并不妨碍我对这部充分表现了当下年轻女性几种典型命运的片子产生共鸣。看电影的愉快之处就是可以站在旁观者角度用上帝视角观看主角的人生命运,但在这部片子当中,也许正是因为那些剧本服装道具选角演技带来的真实感,在不经意中我已在主角身上窥见自己和闺蜜们的影子。片中对女性友谊的描述之细腻,让我几乎不敢相信这居然是一个直男导演的作品——要知道有时候我身为女性对这种腻歪又浓烈、说了矫情不说憋屈的闺蜜之情都觉得心累,一个直男能有如此正确的理解和精准的表达,简直应该颁给他导演届贾宝玉的美名啊。正如这部片子的剧情所表达的,安生最终过上了七月的安稳生活,而七月也实现了自己所梦想的像安生那样漂流四海的旅行流浪,电影因为艺术需要将两位女主角的性格划分得如此泾渭分明,现实中也许大多数女性还是介于这两种人之间具备这两人的一部分性格特点,大部分女性的人生观念,粗粗划分也大略可以分到这两类当中。这部片子在爱情之外所表达的议题:自由的代价,安稳还是流浪,争取还是放手,说到底,不仅仅是身为女性所要经历的人生考验,更是身处现代社会一个成年人必须要回答的选择题。我已经不会像中二时代那样认定安于平静的生活就是退缩和认输,但在看到安生结束流浪回到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状态时有种心酸,在看到七月明知家明并不是百分百爱自己仍决意结婚时心生不甘,选择安逸平稳没什么不好,毕竟,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与平静生活共度余生同归于尽,这本身已经需要太多的运气、努力和勇气。


这并不是一部能够名留青史的经典影片,要论制作上的缺点和剧情上的漏洞我作为普通观众也能找出几个,细究主题也仍然脱不开青春,爱情,成长,友情这种特容易落入大俗套的内容,剧情总结下来也无外乎与情同手足的两个好闺蜜爱上同一个男人这种小格局的故事,但作为类型片和商业片,这部影片是合格的,至少它不会让人在看片的时候感到天雷劈脑尴尬癌发作头皮发麻如坐针毡,看完之后只想骂导演要求退款。如果不是看过尴尬系国产电影,我一直无法理解一部电影如何能花样翻新地烂,从情节到主题到表演到各种服装道具等等技术层面都烂到身为普通观众都肉眼可见到底烂在何处如何无法容忍。……这么说很可悲,在现今的国产青春电影的情势下,“不尴尬”居然是一项如此高的要求,不知是否应该在此先为国产青春片默哀三分钟。在如此五光十色的烂同行的映衬下,七月与安生实在是一部非常有诚意的青春电影,一部十分靠谱的国产电影,一部值得推荐的女性向文艺青春电影。



最后是一些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彩蛋。


热爱摇滚乐的观众大约都能猜出那个死于27岁的乐手是柯本吧,大学宿舍墙的海报红人里出镜率最高的精神导师。

七月与安生的孩子叫童童,原作小说为小安,看到片尾字幕才知道原来负责此片主题音乐的是窦靖童;安生跟着乐队男友北漂时住平房早起裹着军大衣衣冠不整地倒尿盆,看到这里我笑出声:这分明就是致敬跟着窦唯住平房早起衣冠不整地倒尿盆的groupie时代的王菲呀,随后我觉得自己想多了,结果没过多久,插曲响起了王菲的歌声。

翻剧照时看到一句评语【直男能看得懂这么细腻的女性片,韩寒心思应该挺细腻,要不招一些女的喜欢】——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韩寒当年鄙视过安妮宝贝的文(倒是据说郭4夸过),结果翻七月安生剧照的时候看到他出席电影首映式,还赞年度十佳。……果然人一过了27岁,就会活成和之前不同的样子。


本文名后半句非原创,来自于一篇影评中的句子。


评论
热度(31)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雨海纪 | Powered by LOFTER
上一篇 下一篇